無線充電聯盟(WPC)最新標準宣告金屬手機無緣導入無線充電功能。由於最新無線充電認證標準–WPC 1.1對使用者安全、異物偵測(FOD)、能量損失有更嚴格的要求,因此,容易造成上述使用疑慮的金屬外殼手機,未來無論是透過手機配件或外部充電底座,皆不適用無線充電功能。
德州儀器(TI)亞洲區類比市場開發行銷經理何信龍表示,WPC 1.0認證標準已於本月24日功成身退,支援該標準的產品也將於明年5月全面停售,取而代之的是WPC 1.1認證標準,該標準針對無線充電傳送端(Tx)與接收端(Rx)間的金屬物有更嚴格的要求。
據了解,該標準規定傳送端與接收端的設計不能具備任何金屬物質於其中,且兩端皆須針對使用者意外增設防禦機制,如動態電源限制(DPL)功能,因此,該規格的訂定無異宣布未來金屬殼手機如宏達電的New HTC One、蘋果(Apple)iPhone 5、諾基亞(Nokia)Lumia 925,將無法支援無線充電功能。
何信龍認為,由於無線充電晶片內建於手機內部的充電效率,會遠高於使用外部配件如手機外殼或電力卡(Power Card)的充電方案,因此,未來無線充電功能朝內建方向為各品牌廠的大勢所趨。
目前內建支援WPC無線充電標準晶片的手機數量正不斷增加,包括宏達電、樂金(LG)、三星(Samsung)、Nokia、夏普(Sharp)、Panasonic等超過四十支手機款式,皆為各品牌的高階智慧型手機,然而,隨著最新標準出爐,品牌廠勢必要得在無線充電功能與整體手機設計材料上做取捨。
事實上,金屬外殼手機不適用無線充電的原因除安全疑慮外,還有充電效率問題。WPC 1.1認證標準除額外規定使用者安全保護措施外,亦針對無線充電過程中傳送端與接收端因外部金屬物電磁感應渦電流(Eddy Current)而產生的能量損失進行規範。
何信龍指出,年底WPC即將推出中功率(15瓦(W))無線充電方案的認證規範,但在該方案中,傳送端與接收端間充電效率若無法具一定水準,將造成更多的能源損耗,而目前業者無線充電效率最佳化僅70%,但金屬外殼手機須再減去渦電流的能量損失,其充電效率將無法進一步優化。
據統計,2012年無線充電相關產品出貨量已超過一千五百萬台,預計在整體商機持續蓬勃發展下,2013年出貨量將超過四千萬台。目前美國市場將由電信商Verizon及AT&T領頭、日本市場則以NTT DOCOMO為最積極推動無線充電服務的電信商。